计划总结
发布时间:2018-03-10
2017年,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、党的十九大精神,坚持新发展理念,凝心聚力、开拓奋进,切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,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。
一、狠抓预算执行,全年收支目标圆满实现。
1.真抓实干,收入平稳增长。2017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.6亿元,同口径增长5%,总量居全省第六位、增幅居全省第八位。其中:税收收入365.2亿元,同口径增长3.7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2.8%;非税收入136.4亿元,增长8.5%。面对经济增长乏力、营改增结构性减税、去产能等财政增收困难,取得这一成绩来之不易,全市财税部门共同发力、密切配合,圆满完成市委、市政府收入预期目标。
2.多措并举,支出进度加快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快报数827.1亿元,增长3.7%。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达到91%,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。市局通过及时下达公共预算、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指标,“预下+清算”经常性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,督促预算单位尽早确定专项资金分配方案,加强对区级财政和各处室收支考核等方式,支出进度快速拉升。
3.盘活存量,释放资金效益。2017年收回两年以上未使用的资金3.78亿元,清理用款计划结余6.75亿元,盘活财政专户专项基金结余3.51亿元,统筹用于民生支出以及市委、市政府批准的事项。
4.积极对接,加大上争力度。及时与省财政厅对接,争取专项资金早下达、早拨付、早见效,把财政资源配置好、统筹好。在省厅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的情况下,向上争取一般公共预算专项补助指标38.7亿元。
5.统筹安排,平衡社保基金预算。2017年我市养老保险收支缺口高达30.2亿元,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,争取省补助15.9亿元、市财政安排补助15亿元,确保当年企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。清理财政社保专户存量资金12.7亿元,解决了养老金历年累计缺口挂账问题。统筹调度资金5.49亿元,做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,改革准备期所欠年金一次性补齐。
二、用好政策工具,经济转型升级加力增效
1.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。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2017年基于“营改增”减税降低企业负担58.6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减免税款约6000万元,全年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企业负担2.17亿元。
2.多渠道投入支持产业发展。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、转型升级,市财政拨付产业发展资金4.93亿元。同时,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,设立市产业基金管理办公室、基金管理公司,专职负责产业发展基金日常管理推进。完善产业发展基金运作管理机制,建立全市产业基金对接投资项目库,入库项目173个,总投资875亿元。批准设立22支市级产业基金、总规模411亿元。牵头制定《市政府关于扶持徐州市金融集聚区发展的意见》,先期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,分类扶持入驻金融机构,推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。
3.聚焦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。加大科技投入,支持“一城一谷一院”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。市财政安排1亿元产业发展资金推动产教融合发展,支持建设5个职教集团、15个产业发展急需专业、5个实训平台。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,支持4所高校产学研融合、科技成果孵化、引进高层次人才。设立2,000万元专项资金,推动县(市)区建立高新园区和各类双创载体。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6,000万元,推动“双创计划”人才、研究生企业集聚工程、双百工程等项目实施和“赢在徐州”双创活动开展。
4.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发展。“苏科贷”备案项目58项、备案金额1.29亿元;“苏微贷”、“小微创业贷”、“创业担保”共计发放513户,贷款总额9.75亿元,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难题。
5.推动开放平台建设。先后10多次向财政部、财政厅领导汇报我市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区位优势、项目落地情况,12月28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徐州综合保税区。徐州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国第47家综合保税区,规划面积1.9平方公里,将建设五大中心。
三、注重补短补缺,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提高。
1.不断优化支出结构。全年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支出679.3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80%。社会保障和就业、医疗卫生、科学技术、教育等支出增长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。
2.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加大扶贫投入力度,市财政安排脱贫资金7,655万元,同比增长50%,6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,1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,全省率先完成财政专网与市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实时对接。教育支出176亿元,提升教育教学品质,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,保障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及主城区小学建设,支持优化教育布局调整。卫生专项支出8.3亿元,同比增长22%,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50元/人,支持主城区实施国家规定的14大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,在苏北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照护保险。争取上级专项资金5.5亿元,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。市财政安排全民健身经费7,000万元,支持公共体育事业发展、购买公共体育服务,举办首届中国徐州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活动。市财政安排7,000万元支持文明城市创建,11月我市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。
3.着力治理生态环境。支持开展“两减六治三提升”专项行动,为实现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水环境目标提供资金保障,总投资4.1亿元,加大水环境治理,改造黑臭河道39条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5,713万元,用于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,森林覆盖率达30.5%、全省第一。
4.支持重点工程建设。多渠道筹措城建重点工程资金39.4亿元,积极推行城建重点工程项目PPP模式,总投资663.57亿元,占全省35.78%,保障轨道交通、城东高架、迎宾高架、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。
四、坚持创新引领,财政改革取得突破进展
1.调整完善市区财政体制。落实新一轮省对市财政管理体制精神,厘清市区政府利益分配边界,解决了2004年以来未能调整的市区财政体制改革难题。新体制规范市区企业和财政收入划分,2017年市级下放企业96户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.8亿元,壮大区级财政收入规模;下倾财力1.8亿元,调动区级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性;完善财力分享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办法,初步界定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;调整市区城建管养体制,明确建设管养职责分工,调整优化土地收益分成办法,调动各板块发展活力和积极性,形成齐建共管合力,城市面貌持续改善。
2.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。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,加强“四本”预算衔接,将结转结余、财政专户存储资金等纳入年度预算,统筹安排支出。硬化预算约束,将连续两年以上追加的刚性支出编入年初预算,不留硬缺口。将公益类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纳入部门预算,实行综合预算管理。对取消收费的单位,重新界定职能,根据单位履职情况完善经费保障办法。规范日常公用支出标准,细化部门项目预算,规范公共项目编审,增强主管部门责任意识,减少财政代编规模。实行抓大、放小、管细,对重大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绩效管理,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。
3.大力推动财政管理水平提升。继续全面深化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,试点政府采购项目信息、专项资金管理清单、预算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公开,预决算公开考核位于全省前列。在全省率先建立国库电子对账系统,强化库款分析和预判,科学调度区级往来资金。建设统一公共支付(电子缴款)平台,方便百姓交费。积极推进政府采购“放管服”工作,明确主管部门采购主体责任,加快政府采购代理市场开放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,印发《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》和《市级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》,完成市本级148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资产审核,维护国有资产安全。
五、强化管理管控,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
1.全面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。全面清理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、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融资等事项,规范政府举债行为。印发《市政府关于加强市级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》,实行政府债务限额管理,2017年底省批准市级政府债务限额328亿元,市级政府债务实际余额298亿元。印发《市级政府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》《市级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暂行办法》《市级地方债务化解方案》,建立预警分级响应、风险事件责任追究等机制,积极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。
2.积极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。争取新增债券资金69.8亿元,全力保障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资金需求。指导市级融资平台公司依法合规融资,平均综合融资成本4.97%。
3.规范用好PPP模式支持建设发展。争取财政部PPP基金48.4亿元,占全省75%;省PPP基金19.8亿元,占全省40%;省PPP项目落地奖补5,980万元,占全省32%。
六、落实从严要求,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
认真组织学习、宣传、贯彻党的十九大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,严肃党内政治生活,强化制度建设,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。
1. 强化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管理。组织了局机关党委、党支部换届选举和工会、妇委会换届选举,指导支部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开展星级支部管理考核和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,推行志愿服务。
2.抓好廉政建设。组织召开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暨作风建设大会,组织学习《当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隐形“四风”问题常见表现形式及查处典型案例》。机构改革撤销监察室后,我局迅速成立机关纪委,保证廉政监督不缺位,严格按规矩办事,按政策落实。
3.强化作风建设。严明机关工作纪律,组织发挥“三个作用”大讨论活动,开展对标找差,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,驰而不息地抓好机关作风建设。
4.推进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。组织全局党员干部持续加强党章党规学习,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,认真开展“百千万”走访帮扶等主题教育活动,确保党性教育不留死角。